越剧 豫剧 晋剧 吕剧 黄梅戏 昆曲 扬剧 楚剧 川剧 评剧 曲剧 秦腔 梆子 闽剧 沪剧 彩调剧 布袋戏 山歌剧 白字戏 赣剧 芗剧 庐剧 淮剧 正字戏 汉剧 桂剧 歌仔戏 花鼓戏 莆仙戏 琼剧 粤剧 锡剧 莲花落 淮海戏 通剧 茂腔 潮剧 皮影戏

“打通”考

发表时间: 2019年06月28日 | 作者:admin [0次]

 清代至民国以来,戏剧戏场演出前总有一种戏曲习俗仪式,或可为一种演出习礼,即以锣鼓唢呐等器乐敲击三次,示意戏剧自此开始,这种形式,昔日梨园俗称”打通(音痛)”。
    “断送”饶戏中国戏曲艺术思维方式的个性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事物发展衍化规律认识的反映。它具有个自的特性和一般事物发展的共性。《老子·第四十章》云:”反者道之动”。《庄子·则阳》云:”穷则反,反则始,此物之所有”等,将事物发展衍生规律描绘成周而复还,循环往返的圆形图象概念轨迹的表象。
    戏曲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仍是承继了传统文化,薪火相承,代代相传,这种观念逐渐影响和制约人们的思维方式,其中,反者道之动这样不断嬗演衍生变化,虽在”形”上发生了变化,然其本质底蕴,仍与传统和正统的思想观念一脉相承。
    元·杨朝英《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之九[套数四]、[般涉调]”耍孩儿”杜善夫(金·杜仁桀):[五煞]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会,不住的擂鼓筛锣。
    曲中的”钟楼模样”就是宋金时期的瓦子勾栏,这里记载,展现了宋元时期勾栏演出情况及其栩栩欲活、淋漓尽致的一派热烈场面。
    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民俗、民风的时尚。同时,为我们提供添补缺乏第一手资料的空白。”不住的擂鼓筛锣”。想必是演出前的扩大影响、招徕观众、敬请客宾而设,或有动乐相迎之意。似后世的”打通”习俗,亦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决非偶然。必然,与”擂鼓筛锣”有着历史渊源,也正是这锣鼓齐鸣,才是”打通”习俗的佐证,或可说是”打通”的先河,显然,宋元时期已初见”打通”端倪了。时代推移,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打通”习俗亦伴随时代潮流不断嬗变,不断丰富发展。
    宋元时代乃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代,是戏曲走向百姓化、世俗化的时代,是戏曲走向较全面综合艺术的时代,是戏曲由继承走向开拓的时代,鉴于戏曲艺术出自市井,根植于城民之中,市井繁荣,城民队伍壮大,又有赖工商业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繁荣。
    入宋以来,较长时的相对和平稳定,为饱受五代战争兵之苦的百姓,提供了优良的机遇。宋初,统治者较为重视百姓的休养生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的商业、手工业。工商业的发达为城民提供了娱乐活动的经济基础,给各门类伎艺壮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使各种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南宋孝宗、光宗王朝,对杂剧伎艺十分喜好,给”戏曲”的发展提供了保护,刺激了”戏曲”加快发展的步履,在以下所述,即可看出它的发展形迹。
    南宋《张协状元》戏文,第一出:”似恁唱说诸宫调,何如把此话文敷演。后行脚色,力齐鼓儿,饶个撺掇,末泥色饶个踏场。”第二出:”(生)后行子弟,饶个[烛影摇红]断送。(众动乐器)、(生踏场数调)。”   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一载有-天基圣节排当乐次.日迟鸾旆,喜聆舞乐之和,天近墀,宜迸刘谐之伎,上奉天颜。吴师贤已下。上进小杂剧:杂剧,吴师贤已下,做《君圣臣贤》,断送《万岁声》。第五盏,笙独吹《不石角》、《长生宝宴乐》,侯璋。
拍,张亨。
    笛起《降圣乐慢》,卢宇。
    杂剧,周朝清以下,做《三京下书》,断送《绕池游》。
    第十盏以后大概可能是一个短暂的休息,在这以后,再自第一盏开始,直到第二十盏中间有两次进杂剧。
    第四盏,琵琶独弹《高双调》、《会群仙》。方响起《玉就春慢》,余胜杂剧,何晏喜已下,做《杨饭》,断送《四时欢》。
    第五盏,诸部合,《老人星降黄龙曲破》。
    第六盏,篥独吹《商角调筵前保寿乐》。杂剧,时和已下,做《四偌少年游》,断送《贺时丰》。
    令人钱南扬先生《宋元南戏百一录》总说二:”,,杂剧之后均有-断送.,,《西厢掐弹词》(按即《董西厢》)于引辞之后,更有断送引辞,则正与此外的断送意义相合;求诸现代江浙方言,当即-饶头”之意。”在《武林旧事》曾有记载”断送”的内容,如内中:卷八,《皇后归谒家庙》:”,,第四盏,,,勾杂剧色,时和等做《尧舜禹汤》,断送《万岁声》。合意思,副末念。
    歇坐,,再坐第七盏,勾杂剧,吴国宝等做《年年好》,断送《四时欢》。合意思,副末念。
    周贻白先生《中国戏剧史长编》第九章三十节说:”旧日昆曲及今之皮黄剧,于开场前必奏乐一次,俗称-开台.或-打通儿.(温州叫-打头通.),借以示知戏剧将及上演,并使后台脚色知所准备,有时加入大喇叭,俗称-吹台.,则为高腔班旧例,俗名-高腔通.。《梦粱求》云:-次做正杂剧,,先吹曲破断送。.又宋元南戏《张协状元》,亦有-饶个[烛影摇红]断送.之语。今之-开台.、-打通.,殆即断送之意。”这里有一点须抽出来着重加以解释几个名词,掇,即”撺断”,应为演奏或奏起丝弦锣鼓之意。踏场,就是依据乐调拍节音乐,翩翩起舞即在舞台上的配乐舞蹈。曲破,唐宋乐舞名,大曲的第三段,叫做破,单抽出演唱这段曲子,称之曲破。周先生说”亦有-饶个[烛影摇红]断送.之语。今之-开台.、-打通.,殆即断送之意。”说得很对。在”天基圣节排当乐次”中,在每一次进杂剧后,都有”断送《万岁声》”,”断送《绕池游》”;”断送《四时欢》”;”断送《贺时半》”,这里四次提到”断送”,它究竟是何意义,又该如何解释呢?这还必须就事而议,其意略有差池。比如唐·韩愈《昌黎集·遣兴》:-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的诗句,可释为消磨,消受之意;又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元年二月壬申注引《靖康遣录》:”上见(孙傅)谓日:-无顷重相公,断送我一门家眷。.傅无对面退。”此取葬送、断送之意;《永乐文典·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一出:”我去讨米和酒并豆腐,断送你去。”即为打发、发付之意;《古今杂剧》元·缺名《刘弘嫁婢》第二折:”我问你,与小姐三千贯奁房断送,不少么?”这犹言送与、赔送之意;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二折:”逗得肠荒,断送得眼乱,引惹得心忙。”犹如作弄、逗引之意;北宋·赵令《侯鲭录》杨朴妻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作结束,送与的解释。以上可以看到”断送”一词多义,但总的来讲,似乎以”赠送”为主,无论是主动抑或被动,都是自愿或不自愿地赠予他人之意。而在戏曲中,往往大部分还是用作”白送”、”白白扔掉”或”没有代价的奉送”去解释。直到今日据说南戏戏文的发祥地,浙江永嘉地区,仍是运用这种口语,当地时而可以听到。当然,我国这种地方语言现象的存在,是不足为奇的,是有地方性的习用语。
    所以,温州人读元人著作遇到这种情况,并不觉得生僻或难以理解。
如《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内,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菩萨梁州]中:向傀儡棚中,鼓笛儿搬弄,韶华又断送,断送的老尽英雄。
    [煞尾]中:却想扶轮的灵辄志威猛,触槐的命断送。
    《全元戏曲》第三卷《赵氏孤儿》第二折:[南吕·一技花]中:若不是急流中将脚步抽回,险些儿闹市里头皮断送。
“断送”,在浙语中或称为”饶头戏”,或叫”饶戏”。”饶戏”,即在戏曲演出中,正戏以外增添加演些节目,这样的节目,称为”饶戏”,江浙地区俗称”饶头戏”。饶,益也、添也。南宋《张协状元》戏文中:”饶个[烛影摇红]断送”,元·石君宝《古杭新刊本诸宫调风月紫云庭》:”我唱的是《三国志》先饶十大曲。”“饶个”某某,就是”饶头戏”之意。宋代杂剧演出,演剧以后,总会演有”断送”,这里说的”断送”就是浙语中所谓的”饶头戏”。吴梅《[长生殿]律》说”此尾歌者皆加赠,独《吟香堂谱》未加。按既用[尾声],则全出已了,今下文再用[绵搭絮]二支者,盖由钗盒关目,未曾点明,故别用他曲二支,为此出之饶戏。所谓饶戏者,一出中情节,须郑重出之,而又不便别作一套,因于[尾声]吊场后,再作一二曲,点醒眉目,故谓之饶,言尚有余意也。”“此曲既为饶戏,不可再用前韵,故用-欢.、-丸.韵别之。”吴先生所言极是,此以实例对”饶戏”加以诠释,并作出定义,从本质性道出”饶”的实质,即再作曲一二,”点醒眉目”,似与前曲不相联,只是饶上几曲另加而已,正所谓”饶个[烛影摇红]断送”。
    “断送”之称,是我国古代人们生活中,一种语言名词的概念,又是我国在文学、戏曲上常常见诗文戏剧形态。而人作为戏剧形态的形成,是有它的生活蕴底和理论内涵。戏剧决不是什么上天所赐,意想天开的把戏、无可非议,必然闪砾着历史的光芒,如果推本溯源,探赜索隐,这一状态则可追溯到宋代杂剧演出的形式。从[烛影摇红]到演戏的”打通”,明显是与宋杂剧克绍箕裘。杂剧演出时,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先做寻常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杂扮.或名-纽元子.又名-拔和.,乃杂剧之散段。”杂剧每场表演,有时分为两段,或可分成三段。两段落是”艳段”及”正杂剧”组成;三段是”艳段”、”正杂剧”之外,尚有”散段”构成。其中”艳”在音乐上指的是前曲,是置于杂剧的”前段”。曲中的”艳”,杂剧中艳段等形式,可能是借鉴唐燕乐奏伎的”致语”。似乎”打通”与艳、艳段如同出一辙,并有”断送”的内涵及”饶戏”之意,即另加关目,献于观众,展示戏班实力,借以聚集观者广告宣传一种特殊性的运作。
    依据上面所述,饶个[烛影摇红]断送,即为在演出之际,额外赠送一曲[烛影摇红],这也就是所谓的”饶戏”。从这一形式看,有似于宋元市人小说”说话”体制中之”入话”。
    “入话”或称”头回”,即进入”正话”前,为调动观众兴趣,先奉送一小段,吸引和调节观众,然后,再讲”正话”,最后是结尾。”入话”正相当于杂剧中的”艳段”,我认为它具有”饶戏”的性质。”打通”习俗。似乎又有”饶戏”的特征,故此,”打通”即是额外赠送之物,对观众既有礼遇之敬,又显现戏班的演出水平。将勾勒出中国艺术历史阶段整个习俗发展的历史轮廓和历史原由,并确定中国戏曲在传统文化坐标系中的位置。
    神秘数字三的萌发至于,”鼓擂三通”已形成存在于各个领域的定势,或为我国传统文化遍地开花的靓丽奇观,尽管是正统文化抑或雅、俗文学都有这种文化现象。它的影响之大、传播之流远可谓是根深蒂固、流光溢彩。在以下诸说上既可观之眉目。下面几条载录,无论是鸣鼓打通、吹奏三通,鼓击三通,抑或鼓乐齐奏,充分反映古代不同场合中乐奏功能。而奏乐又多是”三通”,似乎”三”已成为定势,或为约定俗成的传统,乃至成为一种习俗。之所以奏”三通”,除体现古乐特色外,或许也具有它的实用价值。至于,”打通”,或是”三通”亦可”二通”,若是再加通次,势必显得繁琐冗长,重复拖沓,这样,反而画蛇添足,失去应有效果。如:《后汉书·礼仪志》:”小黄门吹三通,谒者引公卿以次拜,微行出,罢。”唐·徐坚《初学记》:”诸生每升讲堂,鸣鼓三通,诸问者百人。”清·杨懋建《梦华琐簿》之《竹枝词》:”双表对时刚未正,到来恰已过三通。”之句,并言”此嘉庆年间事也。”现存《月明楼》鼓子词:”打了-三通.开了戏,佛爷(指康熙皇帝)只才用眼观。”上海《申报》发表过当时以社会生活题材之诗文,作者多是江南寄居上海的士大夫文人。吴门隐生作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9年)《前洋泾竹枝词》”戏旗赤帜将登台,鼓击三通疾如雷,一阵花香香扑鼻,四头行过丽人来。”(见于《上海戏曲史料荟萃·上海戏曲竹枝词》。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六回:”只见一匹报马来到,说侯爷来了。
    这里两边鼓乐一齐响起,众官都出大门前边接,宋御史在二门里相侯。”清·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京师戏园未开场以前,例设绣旗八面,分插三隅,台累两案为台。上悬朱,中设印符各事,若为将军戎者然(注:此乃旧日戏剧班社例在开始演出前在舞台上陈设诸物,以示迎宾纳客之礼仪,并兼显现戏班之规模。在戏曲习俗中,称之-摆台.)前台鼓乐,三奏三擂,乃开首剧。”宋神宗赵顼元丰间,元丰元年一八年(戊午1078)乙丑1085)武举应试必修七种兵书,称之《七书》即:《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镣子》、《李卫公问对》、总名为《武经七书》,供武举之士研习参用。其中唐·李靖《李卫公问对》中曾对”一通”解释说:”一通鼓为三百三十三捶。”从上述所举诸例,不难看出,古代无论是谒见、讲堂、打仗、演出都有作乐,并总要有擂鼓三”通”,古人打通非得打”三通”不可,为什么他们对”三”这样感情如此独锺呢?在商代甲骨文中,从一到四的数字常写为:  )  ))  ——  ——)古文学家认为这些数字,手指或实物可以找出它们间的对应关系,即一个、二个、三个及四个手指的直观形象。充分说明原始初民早期的”数”的概念不是存在于抽象上,它们是有实物可依的。以后,随着”数”的实用发展,逐渐由实物中而抽出的产出”数”的抽象概念。《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中,叙述”三”的性质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说文》,对三的解释说:”三,天地人之道也。于文,一耦二为三,成数也。”段玉裁注:”三画而三才之道在,故谓之成数。”“三”具有数的特征,最初带有群体性质,即表示一个群体的”多”的概念,是表示着”许多”的意思。

[1] [2] 下一页   
您可能喜欢:
广大戏曲爱好者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最新视频
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92戏曲网

本站戏曲资源均由网友分享提供下载链接,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资源,请支持正版,购买正版,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工信部ICP备案号: 鲁ICP备19035185号-1 商务合作 网站地图 2018-2020 Copyrights reserved 非赢利性、发扬传统文化,服务广大戏迷公益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