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 豫剧 晋剧 吕剧 黄梅戏 昆曲 扬剧 楚剧 川剧 评剧 曲剧 秦腔 梆子 闽剧 沪剧 彩调剧 布袋戏 山歌剧 白字戏 赣剧 芗剧 庐剧 淮剧 正字戏 汉剧 桂剧 歌仔戏 花鼓戏 莆仙戏 琼剧 粤剧 锡剧 莲花落 淮海戏 通剧 茂腔 潮剧 皮影戏

戏曲表演特技-“踩跷”

发表时间: 2019年06月28日 | 作者:admin [0次]

踩跷”,又名“跷功”和“绑跷”,为旧时训练花旦、刀马旦和武旦演员特殊步法的一项基本功,青衣角色有时亦偶而用之。此技最早见于清代乾隆午间秦腔名伶魏长生进京演出的《滚楼》一剧。(见祝肇年《中国戏曲》)“跷”为小脚形化妆用具,分软硬两种。硬跷为木制,用于武旦、刀马旦;软跷用布缀衲,用于花旦、青衣。演出时,是将袜型的跷板垫置脚底,再缚绑在小腿肢上,外套绣花鞋,着大彩裤遮住真脚,而将“小脚” 露出。踩跷以足尖为支撑重心,与西方芭蕾舞的走法颇有点相似之处。如秦腔《清风亭》中的周桂英,手里作的伞儿在空中团团打转,脚下踩着跷左右不住的摇摆,边唱边舞,伞动脚移,似行云流水,风摆荷叶,美不胜收。秦腔《黄河阵》中的琼霄,当被哮天犬咬伤败下阵来,站立下场门桌子上起唱〔尖板〕,踩跷猛背翻 “倒提”,不偏不倚地恰跌落坐椅上,复站起再接唱。如果没有扎实的跷功是恐难胜任愉快的。尚需提及,据说缠足始于南唐李 后主的官殡育娘,因踩跷恰是模仿表现其中国古代妇女缠足陋习,所谓“三寸金莲”的病态美,所以解放后已被废除,这也正是时代造成人们审美理想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但作为形体训练的手段,跷功(亦作“跷功”)的废留仍待探讨。

广大戏曲爱好者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广告位
最新视频
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92戏曲网

本站戏曲资源均由网友分享提供下载链接,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资源,请支持正版,购买正版,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工信部ICP备案号: 鲁ICP备19035185号-1 商务合作 网站地图 2018-2020 Copyrights reserved 非赢利性、发扬传统文化,服务广大戏迷公益性网站